聚焦工业出海战略 赋能企业全球化布局——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第7期)北京课程收官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第7期)聚焦全球化竞争新形势下的产业突围路径,在北京开启为期三天的《工业出海与国际化布局》主题课程深度学习。课程通过企业参访、专家授课及案例研讨等形式,为学员构建工业出海的系统认知及实践框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参访:筑牢工业出海技术底座

首日上午,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国药集团外部董事,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第7期)执行导师童国华与学员赴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参访,作为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新技术成果展示平台,中心集中呈现1000余家企业的3500余款产品和应用,涵盖从芯片、操作系统到行业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创新成果,体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式发展。随后,学员赴通明湖信息产业服务中心参观,深入了解园区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构建方面的创新实践,见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

京东方参访:解码国际化布局实践

当天下午,学员参访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725、200725),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龙头企业,其产品与服务已覆盖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16个国家及地区设立研发与制造基地,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已近50%;通过“1+4+N+生态链”业务架构,京东方将业务版图从半导体显示延伸至物联网创新、传感器、MLED、智慧医工等多元领域并同步推进全球化布局。在智能化生产线考察中,学员们深入无尘车间,见证玻璃基板精密加工及从阵列工艺到模组组装的全流程智能制造体系,深入理解“中国智造”的工业化能力,深切感受我国显示产业凭借持续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实现从追赶到并跑的转变。

亦庄管委会座谈:把脉政策赋能路径

学员们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管委会围绕开发区政策支持、产业生态构建及企业国际化布局等话题深入交流,就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八大先进制造产业政策资源开展深度对接。童国华导师在座谈总结时强调,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从政府办公向金融、智慧城市等多领域深度拓展。在工业出海进程中,网络安全是重要基石,需要政企协同在密码认证、数据防护等关键环节持续强化,开发区的产业政策体系为先进制造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议学员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充分用好政策资源。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深入消化政策要点,通过多种渠道持续对接,实现政策资源的精准匹配。

政策赋能:自贸协定助力工业出海

次日上午,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自贸协定推广处副处长、国际商会(ICC)海关与贸易便利化委员会原产地工作组核心专家孙盛含系统解析工业出海的战略逻辑与政策支持体系,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内需市场消化有待提升,企业国际化布局势在必行,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通过原产地累积规则、关税减免等机制,为企业构建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政策支持网络;同时要用好国内自贸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以海南自贸港为例,其封关运作后的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可为企业降低跨境产业链成本。孙盛含建议,企业需构建涵盖原材料溯源、生产加工和增值核算的全流程合规管理体系,通过原产地规则优化产业链布局,并将自贸试验区政策创新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

实战解码:剖析国际化进阶路径

下午,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总经理陆益民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布局与实践》课程中系统阐述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以通用技术集团为例,分享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详细解析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开拓策略和资源整合模式,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框架;在互动环节,针对学员提出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同步性问题,强调企业应把握技术演进趋势,将战略定力与市场敏锐度相结合。

战略升级:把握“一带一路”3.0机遇

第三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讲授《“一带一路”3.0时代的机遇重构与风险对冲》,系统分析不同区域市场营商环境特点,指出各地区在政策体系、文化传统和技术标准上的显著差异,强调中国工业出海已进入3.0阶段,正从产品输出向品牌标准输出升级,企业需建立涵盖合规管理、文化融合和技术适配的全球化运营体系;课程现场学员围绕区域市场选择、风险规避等议题交流,王义桅建议企业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既要把握政策红利,也要防范文化差异风险,通过本土化运营提升竞争力。

复盘共创:凝聚国际化战略共识

课程最后,童国华导师组织学员开展系统性复盘研讨,结合参访企业实践案例,围绕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评估、资源匹配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战略实施路径;研讨中各小组重点从技术适配性、政策合规性、文化融合度等维度拆解问题,形成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的共识成果。朗睿建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镭予作为学员代表组织班级交流活动,促进学员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探讨,为本次课程画上了圆满句号。

来源:先进制造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