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

-宋志平.jpg

宋志平

中国上市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先进制造商学院官网

广西企业对标转型发展提升班在北京圆满结束



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与发展转型能力,11月11日-15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促进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办,先进制造商学院承办的2024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广西企业发展转型对标提升班)在北京顺利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原副巡视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刘怡全程带队指导。

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博士、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中小企业司副司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智库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先进制造商学院总裁三班班主任王建翔带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小企业创新突围之路》的主题演讲,他分别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突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精彩演讲。他强调,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

14日,先进制造商学院咨询部项目组组长张明为学员们详解《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体系及相关政策解读》。他紧扣梯度培育体系背景与显著成效,对国家级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政策背景、认定标准与申请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通过成功案例分享,梳理了企业发展路径、技术创新策略和市场拓展方法等。结合具体申报案例,向学员们分析展示了申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详细的针对性建议。

下午,京东物流工业制造行业线解决方案负责人牟彬带来《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主题演讲,为学员们生动展示了京东物流总结多年实战经验沉淀出的一整套数字一体化供应链工作方法。

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原副巡视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刘怡《“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主要围绕国家为什么把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为方向和工作重点、“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建议几方面展开。她表示: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持之以恒地系统解决问题,积极有效地予以推进。

12日上午,学员们跟随带队导师刘怡,走进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北京发那科于1992年由日本发那科株式会社和北京机床研究所共同创立。学员一行先后参观了企业展厅、研发展示区、生产车间、储货仓库等,详细了解了集团的发展历程、企业建设、产品研发、特点及应用领域等内容。随后北京发那科副总经理赵松伦对学员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致辞,战略管理办公室主任史友波、数字化方案总监伊星霖、行业人才发展课课长赵小宣分别作主题分享,重点探讨世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

13日上午,学员一行来到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参访中,学员们了解了公司的关键发展历程、历年来技术突破、战略转型和国际化布局等,以及百度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公司业务的不断创新与增长。参访过后,百度智能云渠道生态部副总经理张龙,围绕《大模型驱动企业应用场景创新》展开精彩的主题分享,让学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百度智能云大模型的应用前景及其为企业提供更加智能、高效化的解决方案。

下午,学员们来到商汤科技,跟随工作人员在商汤科技体验展厅参观了解了商汤科技大装置、商汤智能汽车业务“绝影”、商汤智慧医疗等应用产品。随后商汤科技数字文娱事业部副总监刘杰靖为学员们带来《AI2.0 大模型时代浪潮》主题分享。通过分享学员们了解到,当前业界训练大模型对大算力的需求非常旺盛,并且真正好用的基础设施十分稀缺。商汤历时5年,建设了业界领先的AI大装置,大装置上总共有27000块的GPU芯片卡,可以输出5.0 exaFLOPS的总算力,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智能计算平台之一。


学员精彩复盘发言

💓“在企业技术创新出现瓶颈时,我们很快意识到技术创新不取决于谁先导入的技术,而是取决于技术的创新速度。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第一就是重视留住人才的问题,第二就是当地人才政策支持问题。”

💓“这次的提升培训收获很大,让我更加坚定了企业创新研发的战略方向,我给我们集团董事会写了一份20页的报告,我给大家念一段:我们当前阶段主要任务应该是动员全体职工以一切可利用之办法提升我们产品的附加值和管理效率,以巩固各基地的发展,防止第一梯队的企业和第二梯队的企业对我们的封锁和排斥,并争取进一步获得高附加值产品的供货资格。我们应以战略的定位,发展我们的产品创新研发工作,给予充足的资金、人员、场地,还有政策流程等一切产品创新研发所需要的便利条件,这就是我们能够解决增加产品附加值最主要的路线。”

为期四天半的培训之旅至此告一段落,广西一行学员在此次提升培训中收获满满,并对先进制造商学院的教学安排表示感谢。



先进制造商学院官网

对标研学苏州站 | 在纳米之都,窥见未来!

10月27日至29日,制造业企业对标研学系列活动来到中国纳米之都——苏州开启了精彩的实践学习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企业高管相聚于此,深入新材料产业集群,探讨产业生机、共谋产业未来。

01

研发第一线: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


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科技发展的源泉,已经成为企业开展研究、竞争、发展的技术研究载体,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不断的技术创新、思维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技术,达到提高生产效率,达到降低投入成本的目的。

可以说,实验室是企业的灵魂。

@苏州纳米所-看到“世界之最”

为了给科研人员提供接近月球环境的实验条件,2014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同包信和院士、薛其坤院士团队合作,开始建设世界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于一体的重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它是目前地球上最接近月球真空环境的大型科研场所。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冀晓燕带领学员参观最先进的新型纳米材料,了解纳米所的基本情况和科技成果。我们在学习中了解到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提供了一种变革性的技术路线,有利于突破阻碍纳米领域内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提升我国重大仪器设备的研制水平。

展望未来,学员表示将共同期待实验站为国家产出更多优秀成果!

@纳微科技-纳米微球材料领头羊

此次走进纳微科技,江必旺董事长亲自带队接待,并与学员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团队建设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帮助学员纾困解难。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实验室是许多学员感兴趣的“企业灵魂”,深入其实验室学习,直面科技前沿,让我们所获匪浅。

微球,是指尺寸小到微米、纳米级的球形颗粒。微球虽小,作用却很大,生物制药、分析检测、IVD体外诊断、石油化工、液晶显示屏等行业都要用到。

江必旺董事长作为技术专家,直接领导研发团队,在多个高端微球制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

比如,纳微通过跨领域创新,绕过传统的“筛分法”,发明了“种子法”,“种子法”是让几纳米大的塑料或者二氧化硅充当种子,在适当的化学环境下慢慢长成微球,从而可以直接控制微球粒径,长出来的微球大小均一,95%可以直接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且生产周期短。

2016年,纳微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技术产品——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正式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也促进了全球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

@胜科纳米-芯片全科医院

走进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实验室,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穿着白色防静电服的工作人员正对芯片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对于出现信号检测错误的异常芯片,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失效点定位,并结合芯片的原始设计情况判断芯片失效的机理,制定纠正和改进措施。

胜科纳米聚焦电子及半导体芯片领域拥有200余项独创性高端分析技术,是国内最早掌握7纳米、5纳米半导体工艺节点分析技术的测试中心。更重要的是,胜科纳米独有的Labless商业理念,把产业中“必要非核心”的辅助研发活动剥离出来,成为全新的独立赛道。

此次研学,李晓旻董事长也与学员分享了自己首创的Labless模式,他这样比喻:拿一台摄像机拍照,胜科的任务就是分析拍出照片的好坏,问题所在;再比如,核磁共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是提供线索,需要用各种一系列组合如b超、验血等判断问题,并制定方案。那么胜科的任务就是利用这些组合分析找到问题,然后制定方案,这种组合是其他任何一家供应商都无法做到的。

胜科利用各种设备进行芯片失效性分析,同样,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设备提出不少改进的建议,目前也参与了许多国产设备的改进以及每一代设备的升级换代。

02

十年磨一剑:志在顶峰的人不会放弃攀登

有趣的是,此次苏州研学的三家企业:纳微科技、汉纳科技、胜科纳米,其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十年磨一剑,用创新和突破推动行业发展。

在汉纳科技,创始人及董事长陈新江也与我们真诚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次不断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深刻践行双碳战略是采暖领域内每一个成员的必修课。如何让采暖更科学,成为中国采暖行业的一大难题。

陈新江博士研发的碳纳米管面热源这一新技术,成功突破了行业发展的闲局,在采暖行业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陈新江与碳纳米管的“缘分”在其日本读博期间便开始了,在过去的18年里,陈新江对碳纳米管分散技术的潜心研究,从学生时代贯穿到工作时代,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后,陈新江更是开启了对于这一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内实际应用的不断探索。

“碳纳米管”是科学界的神奇材料之王,被称为革命性材料。碳纳米管面热源技术因选用高导电、高导热、高稳定性的碳纳米管作为核心材料,因此具备了热效率高、性能稳定、速热性等技术优势。凭借着硬核实力,碳纳米管面热源技术赞誉满身,荣获50余项国家发明及美国、欧洲专利,成为2项国家电地暖行业标准及1项地方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如今碳纳米管面热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楼宇建筑及智能可穿戴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NABO纳米地暖系列产品则是“碳纳米管面热源技术”在民用采暖市场的应用,有效填补了供热降碳的需求空白。

03

苏州纳米城:纳米产业生态圈

苏州纳米产业规模占据全国50%以上,与国内外高校共建科研平台并培育一批龙头企业,2020年被评选为工信部25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一,也是苏州唯一一个入选的产业。

此次研学,我们受邀走进苏州纳米城,在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梅的带领下,领略全球最大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的独特魅力。我们看到,这里不仅有“物理集聚”,更有“化学反应”。在苏州纳米城出席座谈活动的十余名企业家和研学学员的深入交流中,接近半数的企业对未来合作伸出橄榄枝。

自对标研学活动开班以来,我们秉持着每次研学,至少促成一次合作的办学理念,带领学员在企业学习中衍生合作,带着问题来,拿着答案及合作蓝图走,已然成为常态化。

04

回归课堂 把握政策

① 先制课堂

② 颁发证书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中小企业司副司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智库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建翔为学员作《培育企业专精特新成长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并颁发《工业和信息化人才能力提升证书》。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智库专家委员会政策研究组副组长、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志愿服务专家吕勤晓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解读。

最后,我们一起解锁下期研学之旅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