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的“周末”NO.1 | 与刘忠范院士探究石墨烯产业化应用

作为政策源头的传播者、制造业企业家大本营,先进制造商学院整合优质专家和企业资源,联合民进中央企业家联谊会举办总裁的“周末”系列活动。

2月1日下午,活动第一期正式开启,本期主题为“走进石墨烯研究院”,先进制造商学院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与30位业内企业代表(学员名单见文末)一起,针对石墨烯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进行交流研讨。

本次活动由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先进制造商学院首席管理专家贾宝军;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委员,工信部第一研究所原副所长、华信研究院原院长,先进制造商学院首席政策专家刘九如;民进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创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明三位导师联合带队。

先进制造商学院执行院长姜延宾,先进制造商学院副院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先进制造业分会副秘书长袁长明,先进制造商学院运营中心主任刘晶晶,先进制造商学院品牌市场部部长许婷婷出席活动。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陆伟俊,市场营销部副部长付韵桥,BGI未来实验室-孵烯电热项目组产品经理文小军, BGI实验室-孵烯电热项目组研发工程师李志,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孟艳芳,BGI未来实验室-散热技术实验室主任齐会龙,BGI未来实验室-电磁技术实验室主任马正斌等出席座谈会。

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参会学员对展厅进行参观,近距离了解BGI在石墨烯材料研发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进展。

座谈会上,陆伟俊向参会学员做石墨烯研究院基本概况介绍。他用“遥遥领先”、“大有作为”、“未来可期”三个词概括BGI所致力的石墨烯事业。

其中,“遥遥领先”指的是石墨烯顶级良好的性能、BGI的“一体两翼”组织架构,以及国内顶尖的人才队伍等优质资源。“大有作为”指的是BGI已经研发出数项“杀手锏”级产品,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梯队,且已在军用、民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未来可期”则指的是石墨烯已经在多赛道展现出巨大潜力,BGI将继续深耕于石墨烯新材料研发、中试和生产,有望将产业化应用推进新阶段。

进入讨论环节,刘忠范院士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对各位总裁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深入浅出地概括了当前石墨烯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应用进度。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钟国仿、北京佰仁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王东辉、雷索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琪、北京五泽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顺德、淄博易德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孙千翔等新材料企业代表向刘院士咨询了石墨烯应用的前沿专业问题,北京联东投资集团产发经理姬亚鹏、北京市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投资消费研究所所长于国庆又与刘院士共同探讨了我国石墨烯产业的现状、机遇、挑战、未来趋势等话题,以期找到助推中国石墨烯产业高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活动最后,带队导师贾宝军作总结陈词。贾宝军表示:“今天这场围绕‘石墨烯技术进步和产业进步’的讨论是十分接地气的,刘忠范院士言简意赅,用通俗质朴的话语将专业话题进行了很好地阐释,让同学们在政、产、学、研等多角度得到新知和启迪。我们相信,在这个全球最顶尖的团队和在坐各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石墨烯材料的研发应用一定能够持续推进,做到世界领先。”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受到了参会学员和出席嘉宾的一致好评,先进制造商学院将持续举办总裁的“周末”系列活动,加强师生链接,让课堂走向落地,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先进制造商学院官网

先制之声 | 中钢原总经理贾宝军:中国钢铁业国际化布局发展趋势的研判

5月27日上午,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贾宝军作为先进制造商学院-总裁五班开班授课专家,围绕“中国钢铁企业国际化布局实践”话题内容进行精彩分享,以下为贾老师演讲部分内容,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学习参考。

中国钢铁业国际化布局的实践


(一)引进设备和原料供应链驱动的出海

1、冶金设备引进需要的海外机构的设立

2、铁矿石海外投资

3、铁合金原料的海外投资

(二)钢铁产品出口驱动的国际化布局

1、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水平的提升。

2005年以前我国的钢铁产业实际上是进口取向型的,2005年一年就进口量2582万吨钢材,2006我国同年的出口量大于进口,2010年后,我国进入对外投资的高速发展阶段,基础建设为中国钢铁出口打开销路。高附加值的产品也明显增加,比如镀层板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细分产品,2021年出口量达1537万吨,占出口板材的三分之一。

2、出口带动制造业的国际化布局。

钢铁制成品如五金、港口装备、造船、汽车等。

3、一带一路推动下的钢铁相关产业国际化布局。

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使得海外对中国钢铁的需求大涨,同时也带动了钢铁相关产业国际化布局。

(三)钢铁技术及装备输出国际化布局的演进

1、从单一装备到成套设备输出的钢铁工业出海;

2、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EPC带动技术装备的输出;

3、新能源产业政策推动下的钢铁新技术的输出和国际化布局。

贾宝军老师以某钢铁企业出海为例,总结了几点成功的国际化经验:

1. 公司高层充分重视,构建适合国际化业务开展的组织结构

90年代末就成立了专门的国际事业部,并公司领导亲自指挥国际化业务的开发与执行,积极参加全球钢铁领域重要展会、论坛等活动。

2. 重视项目执行

将项目执行的质量作为市场开拓的重要名片,在国际市场树立诚实、守信、负责的企业形象。

3. 重视科技创新

顺应钢铁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先后在带式焙烧球团、大型焦炉、长材轧制等领域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整合优势技术与制造资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重视国际技术资源的整合,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公司的合作,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先后与Tenova、西马克、Midrex等国际先进冶金技术公司在特定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持续为海外客户提供最佳全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

5. 保持重要客户高层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实时解决市场开发与项目执行中的问题

与Tosyali集团、MMK集团、阿米集团等重要客户建立了高层日常互动机制,实时解决开发与执行中的问题,提高效率。

中国钢铁业国际化布局发展趋势的研判


1、钢铁产品的国际化经营将保持稳定,并将在高品质细分市场上实现增长。

中国目前54%以上的份额主导着世界钢铁生产。2022年,全球钢铁产量18.78亿吨,略超过2019年疫情前18.75亿吨的产量。

1967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仅占全球产量的3%多。当时,美国和苏联分别以1.15亿吨和1.02亿吨的产量竞争世界顶级钢铁生产国,其次是日本,产量为6200万吨。三十年后的1996年,中国先后超过俄罗斯、美国和日本,成为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当年生产了1.01亿吨钢铁。

宏观背景—钢铁行业:2023年世界钢铁需求出现反弹, 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2023年,全球钢铁需求将反弹2.3%,达到18.223亿吨。2024年,全球钢铁需求将增长1.7%,达到18.540亿吨。预计制造业将引领钢铁需求的复苏,但高利率仍将导致钢铁需求承压。预计明年大部分地区的钢铁需求将加速增长,但中国的钢铁需求将减速。

钢铁产品的国际化经营将保持稳定,并将在高品质细分市场上实现增长。世界钢协预测“未来10年,全球钢铁需求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主要是因为全球基础设施包括欧美国家都存在巨大缺口,以及基础设施老化需要更新。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建设等这些需求得到释放,保守估计,10年后,全球钢铁需求量将比2022年增长30%以上。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4月我国出口钢材2801.4万吨,同比增长55.0%;进口钢材249.8万吨,同比下降40.1%。单从4月来看,我国出口钢材793.2万吨,同比增长59.4%。

国际化发展具有充分且深刻的经济逻辑,重点海外企业加快海外布局计划,瞄准潜在市场。安赛乐米塔尔新日铁(AM/NS)印度公司计划在印度扩大哈吉拉厂钢铁产能,目前产能为760万吨,中期目标是将年产能增加至1400万吨,长期目标是1800万吨。

2、钢铁生产装备和技术走在前沿,国际化布局和输出向数智化发展。

中国具有目前全球最大的钢铁产能与先进技术,中国钢铁企业应当“走出去”,在发挥国内钢铁产能,增加钢铁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外投资办厂,双管齐下抢占国际市场。

中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已全面应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变革充分融合,建设5G智慧钢厂,全产线的数字化集中管控系统大幅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劳动效率、能源效率和质控精度。

中国钢企提前布局海外,取得先发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钢铁海外已投和规划规模已达到2000万吨以上,未来规划在5000万吨以上,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3、钢铁业国际化布局将同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国内已有相当数量的钢铁企业和钢铁项目积极采用先进环境技术,全面达到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标准,实现煤气零放散、废水零排放、固废零出厂的“三零目标”。在新项目建设中积极采用《钢铁行业达标杆节能技术清单》中的各类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并同步建设了百万平方米级别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4、钢铁业将继续加大海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和布局。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央企国企66家,占全国粗钢产能约四成;民企288家,占比约六成,竞争无序,损害了钢企的议价权和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钢铁行业作为整个产业链的中游,未来随着行业CR10达到50%,甚至60%,行业的格局有望发生实质性改变,从而合理优化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格局。

5、高度重视并规避国际化投资经营风险,境外投资过程中风险识别。

投资策略风险、尽职调查风险、并购交易风险、政府管制风险、项目建设风险、管控模式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业务整合风险、文化融合风险、内部合规风险、合作伙伴选择风险。

先进制造商学院副院长姜延宾为贾宝军老师颁发证书